在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下,朝鲜经济甚至曾一度超过韩国,创造出不逊于“汉江奇迹”
的“千里马速度”
。
按照最高领导人的指示,“入北者”
回国不仅没有任何审查,反而还受到了特别优待。
他们住进专门修造的定居点,享受比一般朝鲜人更好的生活条件,自以为顺利地融入了这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。
日韩情报机构没有错过难得的机会,训练了相当数量的间谍、特工,伪装成渴望归国的朝鲜族人,混迹在一船船返乡的侨民之间,顺利潜伏进入朝鲜。
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——事实证明,金日成将军中文造诣极高,政治智慧更是不逞多让。
短暂的优待之后,“入北者”
之中隐藏了奸细的传言开始盛行,敌对势力渗透的风险被重新摆上桌面。
在领导层有意识的引导下,旅日韩侨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,昔日热闹繁华的侨民定居点,如今成为阴森恐怖的集中营。
这些人不仅无法成为主流,相反还被视为仇敌,强行隔离、接受监视、没收财产,甚至投入监狱。
由于朝鲜的锁国政策,他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并未曝光,始终只是猜测;劳动党政府也坚决否认了类似指控,将之视作国外政治势力的恶意抹黑,以更加强大的舆论宣传予以回击。
事关朝鲜民族的自我认同,牵动朝日韩三国的敏感神经,围绕那段似是而非的历史,始终众说纷纭。
随着东欧剧变,朝鲜开始“苦难行军”
,国家经济全面崩盘,归国运动终于告一段落。
当年那群义无反顾的“入北者”
,就像沉入深海的石头,再也没人提起。
森林里一片静匿,女人的叙述沉重而清晰,不带情绪、不容置疑。
身体的伤痛早已被遗忘,林东权满脸震惊表情,颤抖道:“三十多年……那些人就算还活着,也都七老八十了……”
“所以呢?他们活该烂死在这里?”
宋琳抬抬下巴,示意不远处的河对岸。
“不,我不是这个意思。”
顿了顿,在脑海里飞速地计算出结果,林东权紧紧皱眉,“按照难民营的平均死亡率计算,至少还有四万名幸存者。”
她没有质疑这个数字,而是轻声补充道:“他们没有政治地位,一直以来都是内部通婚。
集中营里出生的二代侨民加起来,总数也超过了八千。”
四万名老弱病残,再加上八千个营养不良的孩子,现实残酷得令人绝望。
这种规模的行动已经超过了正常情报工作的范围,不可能在不惊动朝鲜政府的前提下,帮助侨民集体偷渡出境——即便宋琳手眼通天,也无法对抗国家政权、改变既定政策。
更何况,劳动党一向热衷于铲除异己,处理此类问题向来不遗余力,集中营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暗示了侨民团体的命运。
“他们应该还有日本国籍吧?日本政府能出面交涉吗?”
林东权心存侥幸。
宋琳勾唇,似是嘲笑他的天真:“有国籍却没有选票的流民,哪个政府会管?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